《 返回新闻列表

纤维质量织就的产业华章——“十四五”纤维质量检测事业多点突破赋能产业升级

来源:中国质量报 时间:2025-10-23

“从48小时到2小时,检测效率提升了23倍,准确率还能达到99.8%,真是太便利了!”近日,江苏某化纤企业技术负责人手持新出炉的检测报告,难掩激动之情。这一幕,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纤维质量检测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鲜活注脚。

自《“十四五”纤维质量检测事业发展规划》正式实施以来,全国多地聚焦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技术革新破解行业痛点、以体系重构筑牢质量根基、以服务升级激活产业动能,推动纤维质量检测工作从传统“质量守门”向现代“价值创造”深度转型,不仅为纺织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也充分彰显了其兼具的经济属性、科技属性和民生属性等多重价值。

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位,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引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全国纤维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在关键技术攻关中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在标准体系完善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质量安全守护中强化统筹协调,成为纤维质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发挥领航作用。

技术破壁:国产高精尖利器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在浙江绍兴再生纤维产业园内,检测人员操作便携式设备,不到10分钟便完成了纤维成分分析。“以前送样到实验室,来回要一周时间,现在当场就能出结果,每年能为企业节省近百万元检测成本。”园区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技术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这一便利,得益于浙江科研团队研发的再生纤维成分快速鉴别核心技术,该技术正加速推动绿色纤维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精尖检测技术的硬核支撑。江苏研发的功能性纤维智能检测系统,将传统48小时的检测周期大幅压缩至2小时,为化纤企业抢占高端市场提供精准技术导航;河北针对羊绒产业“掺假难鉴别、品质难量化”的行业痛点,成功研发羊绒细度与纯度双参数同步检测设备,检测时长从2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准确率达99.5%以上,每年帮助当地企业避免经济损失超2亿元,守护“中国羊绒”国际品牌声誉。

在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国产检测设备正逐步摆脱海外依赖,构建自主技术体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研发的新一代棉纤维智能检测系统,实现棉纤维无损拆分与定质量精准提取,检测精度较人工提升33%,已获得十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初步建立起国产技术的知识产权壁垒。截至2024年,全国已完成30项纤维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复审,顺利通过11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审查,技术创新与标准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体系织网:全链条守护质量安全

“刚采收的棉花,在田间检测站就能出报告,检测合格后马上收购,再也不用担心中间环节出问题。”山东德州棉农李师傅凭着检测合格单,顺利拿到了收购款。作为棉花主产区,山东省布局20个田间检测站点,推行“采收即检测、合格即收购”模式,不仅从源头保障了原料品质,每年还为当地棉农减少因质量争议导致的损失超过3亿元,为国家棉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筑牢根基。

质量保障的链条并未止步于田间地头,而是贯穿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为此,覆盖全国的四级检测体系正加速构建,为纤维产品质量安全撑起坚实的“防护盾”。针对电商服装、家纺等消费热点领域,广东省已建立起“企业送检+政府抽检+市场快检”的高效联动机制。2024年以来,该机制累计筛查出不合格纤维制品超过2000批次,确保问题产品被及时下架,守护消费者的穿衣安全。此外,各地特色化标准与体系建设百花齐放:福建成功将湿态贴附性评价方法研究转化为行业标准,青海牵头制定《牦牛绒》国家标准,宁夏承担阿拉伯国家服装出口标准项目研究,为中国标准“走出去”积极探索经验路径。

点上的创新与突破,正汇聚成系统提升的效能。随着公证检验“一证通行”制度深入推进,其规模效应与降本效益日益凸显,广大经营主体切实享受到高效检测带来的制度红利。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纤维公证检验棉花850万吨,非棉纤维公检量首次突破10万吨,公检证书在产业结算中的使用率接近80%,全年为近1340家企业节约检验费用约8.7亿元,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服务赋能:产学研协同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有了定制化检测方案,我们的新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到97%,成功打开高端市场。”湖北某中小纺织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其背后,是湖北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的纤维质量创新实验室提供的精准技术支持。该平台已成功助力200余家中小企业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纤维检测服务正从传统的“被动接单”转向“主动赋能”。为匹配化纤新材料产业的“出海”需求,福建推出“检测+标准+认证”一体化服务包,有效帮助企业对接国际标准,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2024年,该省纤维制品出口额实现同比增长12%,“中国纤维”的质量赢得全球市场的认可。与此同时,以检测为纽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重庆“基于AI智能识别的皮草纤维鉴别检测系统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山东德州在仪器化检验标准样品研制上取得突破……各地正通过技术联动构建产业新生态。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各地纤监部门积极推动纤维检测技术与数字技术、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开展检测机构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并加快构建实验室能力评价体系,以全方位升级夯实质量检测工作根基。随着检测价值持续转化,这一“质量基石”将为纺织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奏响纤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