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绵阳科技城新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工作实践

来源:消费质量报 时间:2025-10-20

近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区高度重视、高位谋划、高效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试点项目。为进一步支撑该基地建设,市区两级已累计投入资金1895余万元,相继出台《绵阳科技城新区加快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12个,新增计量、标准等质量基础设施激励政策措施35条。创新形成“四方集成、两线融合、三维联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新模式,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创新经验被市场监管总局、省委改革办推广。

主要做法

四方集成,广聚资源增强“硬实力”

一是集成政府服务资源。整合企业开办、税务、助企纾困等服务,多举措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运行服务的“科技城新区样板”。二是集成质量服务资源。整合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四川(绵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资源及成渝优质资源,服务项目增至3500余项,服务主体433家。三是集成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国防军工单位、先进技术成果西部(绵阳)转化中心、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云上“两城”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与川大、电子科大、重庆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撑质量创新。四是集成企业协会资源。依托长虹、九洲等头部企业及行业协会,集聚设备共享、人员培训、质量一致性管控等方面服务资源,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两线融合,双管齐下增强“响应力”

一是线下服务升级。健全三级集成服务网络,将纠纷化解、人才培训、质量金融等纳入服务事项,服务城镇居民、产业园区、都市圈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线上服务拓展。依托“川质通”“绵易检”,筛选优质资源入驻,拓展“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功能,推行“在线下单+上门服务”,着力解决线下服务效率低、服务面不广等问题。  

三维联动,众人划桨增强“轴心力”

一是推动市区联动。组建涵盖市、区的108人综合服务队伍,上门服务企业320家,解决问题700余个,培育长虹、九洲等一批抓质量、创品牌的“全国质量标杆”及“省政府质量奖”企业。二是推动政企联动。助力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推动四足机器狗、防爆AGV等成果转化。三是推动院所联动。组织质量技术机构、高校组团服务,国检中心等协同解决15家企业32项难题,助力“无人公交”等产品出圈,自动驾驶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特色亮点

建圈强链,推进智能机器人质量升级

一是探索建立“五个一”模式。建立“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的“五个一”模式,组建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机器人创新产业集群。二是梳理产业链。制定重点项目、政策等清单,支撑要素配置。三是开展强链行动,调研21家企业形成56项服务清单,组织质量对标,解决7项专利问题。四是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举办全国机器人赛事,近千名选手参赛。

借力打力,打通JMRH服务堵点

一是标准领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JMRH)绵阳区域中心制修订标准67项、研究项目49项,开展13项军民产品对标。二是成果转化。依托全国唯一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收录成果4.1万余项,“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相关经验被全国推广。三是设备共享。依托四川JMRH大型仪器共享平台,200余家军工单位6400余台套设备共享,服务2400余家企业2万余次。

68f1a91200c49.png

2025年9月8日,绵阳市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会在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举行

品质攀峰,服务产业质量品牌“出圈”

一是科技赋能产品。国家级科研院所推动30余项成果转化,中物院医用同位素实现自主可控,解决我国堆照同位素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二是做强产业品牌。以长虹为核心打造新型显示产业链,入围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绵阳造”柔性屏产量占全球1/10,绵阳获评全国“柔性显示五大城市”。三是助力“绵品出海”。2024年上半年组织企业参加6个展会,协助企业解决问题,带动贸易增量超1.4亿元。

创新引领,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构建高效孵化链条。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集聚骨干企业、高校等高品质孵化资源,2024年提报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136家,申请注册商标45件、专利30件、软著229件。二是健全中试发展生态。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聚集中试服务机构119家,形成中试服务能力141项,中试生产线、测试线等中试载体30个。三是推动中试项目产业化。设立1亿元中试基金和4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早期中试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转化锂金属电池、仿生四足机器人等10余项科技成果。

先行先试,创新质量融资增信新模式

一是首创“设备仪器贷”。推出全国首个仪器金融服务融资产品“设备仪器贷”,累计发放贷款2.03亿元,“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做法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面向全国推广。二是创新“蜀担快贷-兴绵贷”。签署100亿元“蜀担快贷-兴绵贷”担保协议,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累计为393户小微企业发放超8.36亿元担保贷款。三是创新质量融资评价体系。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企业质量水平、科技能力评价作为主要考量指标,近三年累计为企业投放贷款超90亿元,服务企业超400户。

试点取得成效

在“拓”字上下功夫,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质量服务阵地触角更深。打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发展中心,构建中心-分中心-服务小站的“1+3+15”三级服务网络,15分钟质量服务圈加速形成。二是质量服务资源供给更优。借助“川质通”“绵易检”等平台资源,制定服务方案243个,囊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33项业务,形成质量服务与质量监管合力。三是质量人才蓄水池势能更足。挂牌成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人才培训中心”,提供3210个实训工位,定制化培养数控加工等专业质量技能人才,年培训4000余人次。建成科技城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机器人运维等六类人才培训。

在“准”字上抓落实,质量助企纾困解难成果突出

一是质量技术帮扶行动多点开花。组织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多主题质量技术帮扶行动,覆盖装备制造、生物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230家次,解决质量问题178个,通过标准比对助力华丰科技公司成功入围华为公司通讯连接器主要供应商。二是检验检测助企成效显著。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集聚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53家,检验检测能力1000余项,为美的、小米、长虹等20余家企业提供测试分析超千次,节约企业研发成本数百万元。三是设备共享助力企业降本增效。JMRH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累计服务院地企事业单位5.2万余次,服务项目扩展至仪器金融、仪器研发等领域,极大缓解中小企业因仪器设备跟不上造成质量提升阻碍问题。

在“实”字上求效果,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一是未来产业卡位入链。助力火箭、卫星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以绵阳天仪为“链主”,联合23家链上企业组建空天产业联盟,解决卫星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多项质量技术难题,2024年绵阳市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近20亿元,绵阳市商业航天集群入选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重点产业量质双升。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320余个,集聚30余家企业。国检中心为核医疗产业配置13台套设备、引进6名专业人才,解决11项难题。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186家企业实现“智改数转”。富临精工通过打造60余条智能化生产线,制造成本降低2000万元,铁骑力士通过数字化技术加持,订单交付周期缩短7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