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质量强链?质量强链是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通过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增强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韧性,从而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5年,内江市市场监管局及各区县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开展质量提升助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相关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等措施,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质量联动发展,推动点线面各层级质量协同共进,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内江市市场监管局——锚定产业、服务、品牌“三链”助力“建圈强链”
聚焦产业链。锚定"甜味+"、钒钛、玻陶等6条产业链通过计量强基、检测补强、标准稳链等技术助力质量提升,推动中试研发平台为产业链赋能助力,联合资阳市开展"页岩气+"区域质量资源合作创新等。今年来,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7家,"资中血橙"获省团体标准认证。
优化服务链。打造质量、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站,为产业链企业服务113次、解决发展难题19个、降本110万元。持续优化“甜城质量贷”融资增信服务机制,增强融资增信功能,累计发放贷款25.32亿元。
打造品牌链。构建"政府质量奖+质量标杆+区域品牌"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推进体系,"一企一策"精准帮扶31户次,组织专家团队指导内江建工争创天府质量奖,对石油射孔、汇宇制药等9家标杆企业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今年来,培育质量强省领军企业2家,新增企业首席质量官13名,推动中铁隆昌铁路扣件获"天府名品"授权。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区分局——以四川明泰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产业链核心,辐射全市打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链”
内江市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链链条企业共有8家,其中内江高新区有6家。5月以来,分局为企业开展质量宣传培训2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7次。
政策支持。持续推进《内江高新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的通知》《内江高新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彻执行〈四川省质量促进条例〉工作实施方案》《内江高新区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评选细则》等一系列助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参与评选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进质量提升,确保质量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政企协作。对四川明泰微电子有限公司、长川科技(内江)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现场巡诊服务,通过跟踪调研、质量比对分析,查找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专家组提出质量提升建议15条,目前已完成提升整改13条,管理体系运行不到位和员工满意度调查工作目前正在推进中。
沟通协调。促成产业链企业间建立涉及产品数据和检测参数等商业秘密级别的资源共享,将质量提升成效显著的四川明泰微、乾瑞电子等4家企业纳入内江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链生产技术配套体系,以链主带动链员企业共同研发、生产、销售形成合力,共享借鉴企业间生产工艺流程和行业标准,持续提高本土企业配套率,聚力打造“内江芯”名片。
产学研用。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跟踪帮扶机制,推动23个总投资211.5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200亿元。升级打造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中试研发平台,加强与30余家高校院企及专家团队合作。
宣传贯彻。组织12家企业参加质量月“进企业、学标杆、精管理”主题活动,向全市大型企业宣传推广“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的“孵化”“攻坚”“转化”等技术能力;联合区消防大队、区应急分局、区司法分局和区公安分局在内江师范学院开展“质量月”宣传进校园活动,活动期间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接受咨询30余次。
隆昌市市场监管局——锚定县域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强企·强链夯基础品牌培育展宏图
“强基”,狠抓政策保障。将安全监管、品牌培育、标准化建设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设立质量发展专项资金500万;突出加大对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玻瓶陶瓷等“3+1”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累计出台奖励扶持政策文件5个。形成了“政府引导、链主牵头、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系统推进了主导产业质量强链落地落实;
“拓维”,激发质量提升内生动力。推进首席质量官“巡诊互认”,培育首席质量官21名,新增5名;加强企业参与川渝QC成果交流,强化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开展QC质量攻关,截止目前共推选3家企业5项优秀QC成果参与内江市组织的质量选树活动,其中2项优秀QC成果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三名,1项优秀QC成果荣获川渝QC活动第七名,通过扎实的QC实践,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根植于企业运营的细微之处,有力推动了企业从“被动检验”向“主动改进”的质量管理范式转变
“提质”,注重品牌培育。指导中铁隆昌等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参与标准制定和质量攻关,中铁隆昌高速铁路扣件成功获得“天府名品”授权,成为内江市首家获得“天府名品”品牌企业。
“增效”,创新融资增信。建立“质量+知识产权”双轮驱动的“双贷双强”金融模式,制定37项融资增信要素,筛选企业入库,实现了银企精准对接。
“赋能”,助推玻陶产业提质强企。深入走访19家玻陶生产企业,2家玻陶产业链链主企业,梳理企业提供的8项质量需求,形成9项技术攻关方向。为整个玻陶产业链42家生产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培育首席质量官3名,为3家企业提供了融资增信渠道,有效打破了企业发展资金困境的壁垒。通过技术、产业、金融三轮驱动,有力促进了玻陶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知识产权强基驱动质量新跃升
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工作。着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质效,我市新增授权专利120件,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81件,有效专利累计2206件(发明专利221件),有效注册商标4654件。“隆昌土陶”“隆昌夏布”“隆昌酱油”“隆昌豆杆”等4个产品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高效激励企业自主研发、转化运用能力。指导中铁器材、羽玺新材料2家企业成功申报内江首批知识产权强企项目,成功指导餐饮协会申报隆昌羊肉汤集体商标和版权登记,已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证书2件,印发申报《2025年度隆昌市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2025年共计3家企业获得隆昌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9万元。
资中县市场监管局——实施“标准筑基+品牌赋能+认证升级+产业延链”融合提质行动,助力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筑基,夯实产业链发展底座。构建全流程质量规范体系,发布覆盖血橙种植、流通等全链条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18项,推动血橙产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5个,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标准化种植达7万亩。成功入选2025年第一批“天府名品”标准培育名录,主导制定《血橙》省级团体标准,为高端品质认证提供核心支撑,筑牢产业品质基石。
品牌赋能,激活产业链升级动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联动矩阵,强化品牌保护、运用和管理,建立“质量达标授权”和“跨区域打假协作”机制,累计授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余家,查处相关侵权案件2起,品牌建设经验获评四川优秀案例。创新品牌推广矩阵,组织企业参与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国际农博会等展会23场,“资中血橙”品牌价值达47.49亿元,较上年增长10.01%。
认证升级,畅通产业链价值传导。推动认证体系与产业发展深度衔接,为企业提供“认证诊断-标准适配-检测辅导”全流程服务,全县获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重点培育弘耕、紫晨等龙头企业冲击“天府名品”认证,完成感官检测、质量管控制度建设等前期工作,加速实现资中农产品“天府名品”零突破,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产业延链,推动产业链全链增值。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增效,构建多元化血橙精深加工体系,建成冷藏库141个,初加工生产线19条(其中4条智能分选线),引育加工企业20户,开发出血橙啤酒、冻干片、血橙即食片等产品10余种。依托中试研发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协同攻关副产品转化,橙皮“精油”研发加速推进,实现资源循环增值,推动血橙产业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升级,全产业链总产值超77亿元。
内江经开区市场监管局——推进“质量强链”打造质量发展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政策协同,持续筑牢质量强链根基。聚焦“甜味+”食品饮料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研究出台《内江经开区开展质量提升助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方案》《内江经开区围绕“甜味+”食品饮料产业生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分析、认真梳理、精准绘制16个入园龙头食品饮料企业供需关系图谱。创新“一企业一表册”问题需求管理模式,全面收集、梳理“甜味+”产业链专业研发人才短缺、知识产权保护难等难点堵点15个。开辟“提前介入、限时办结、容缺受理”绿色通道,创新“分段审批、并联评审、联合验收”服务模式,项目开工到投产全流程审批服务时限压缩至37个工作日内,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成功服务红牛饮料1天内办结营业执照登记手续、1天内办结施工用水手续、8个月完成厂区建设;推动山东季子圆等6个“甜味+”重点项目提前开工,进一步擦亮“中国甜食之都”金字招牌;2024年,内江经开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十大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园区”。
精准帮扶、优化服务,不断夯实质量服务基础。打造“经心办”助企服务平台,创新“全景式”审批服务机制,集成嵌入“开工一件事”“竣工一件事”服务事项51项,实时提供在线帮办代办、咨询反馈等服务,根据企业类型、生产规模、能耗等需求梳理21个选项,系统自动生成审批事项流程、所需材料,并动态跟踪项目进度、分级智能预警提醒。深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围绕“甜味+”软饮料产业链,深入推进质量强链服务工作,组建起一支由业务骨干、若干外聘行业专家组成的质量强链“一站式”直通车服务队,深入恒航包装有限公司、天丝红牛(四川)饮料有限公司等7家“链上”企业开展“套餐式、零距离”流动巡诊服务,收集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5个。高标准建设内江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利转化、企业专利布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特色服务,指导企业申请商标42件、专利36件,帮助企业完成专利转化100件。
创新监管、注重宣传,积极构建“大质量”生态圈。积极探索“信用沙盒”监管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市场监管“两轻一免”清单,率先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服务型执法”,今年食品案件从轻减轻免处率达100%。大力实施“甜城质量奖培育计划”,去年引导6家企业参加第二届内江市甜城质量奖评选活动,其中华润雪花啤酒(四川)有限责任公司内江分公司、四川恒通动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奖项,占全市获奖单位数的40%。积极搭建与邮储、工行等14家银行的合作桥梁,试点开展“甜城质量贷”,打通银企互通“最后一公里”,累计为企业授信超2.9亿元。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为主题,积极开展“质量月”活动,通过组织企业现场观摩、企业现场分享、设立宣传点等形式广泛宣传质量发展相关制度、政策、现状及发展远景,累计受众人数达1万余人。
内江市市中区市场监管局——结合“4+2”重点产业和市中区13条产业链,开展“强企强链”
聚焦质量基础,服务产业链发展。按照内江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质量提升助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方案》要求,市中区局围绕本地产业链,选定重点链条开展质量技术联合攻关,形成问题清单和解决方案,推动企业补齐质量短板。充分运用计量、检测、标准、认证、品牌等质量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开展QC小组攻关,提升质量改进与创新能力。
突出品牌培育,增强链主企业带动效应。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构建“政府质量奖+质量标杆+区域品牌”培育体系。以争创“甜城质量奖”为目标,对重点链主企业及链属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9月18日,副局长孙斌亲自带队到天府烤卤有限公司开展“质量月”宣传,并就“甜城质量奖”争创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此举不仅为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持,更是通过培育食品加工领域的质量标杆,强化其对内江黑猪等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推动相关区域品牌价值提升,实现质量品牌与产业强链的深度融合。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结合该局实际职能职责,积极融入相关重点产业链,借助“川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中试研发平台”等外部资源,努力融入为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链企业提供中试孵化、技术攻关服务,减少企业创新风险与成本。同时,鼓励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首席质量官参与“甜城工匠”评选,弘扬工匠精神,为产业链储备质量人才。
内江市东兴区市场监管局——立足东兴区天冬道地药材核心产区优势“强链主延链条优生态”
推荐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积极申报“市质量奖”、“天府名品”等相关奖项;参加省“首席质量官”培训,指导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向市上申请“甜城质量贷”,为企业质量发展提供融资帮助。目前,企业已通过省“首席质量官”考核及取证。
对接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三方代理公司,参照现行国标,制定符合东兴区天冬系列产品的企业标准。办结天冬面条、天冬酒、天冬啤酒三条;发布执行天冬膏、天冬粉等标企业标准5条
明确工艺、提升改造。东兴区天冬主推产品之一,天冬酒,根据其酿制工艺,积极对接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公司及拟代加工企业内江市东兴区同福酒厂,为企业功能布局改造及生产类别增项。
威远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当地实际,助推农产品(无花果)精深加工产业链。一是邀请省食品生产现场审核专家开展现场帮扶,从规范操作、记录完整、设备校准检验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二是联系质量计量检验所帮助企业进行检验室砝码检定。三是为企业提供质量融资增信服务,帮助企业申报“甜城质量贷”100万。为产业链链主企业解决质量难题2个。
截至目前累计推送申报“甜城质量贷”企业40余户,获授信总额4.49亿元,累计放贷4.02亿元,推动形成“质量-信用-金融-产业”良性循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