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硕果盈枝。
从四川成都平原的智能制造车间到川南丘陵的万亩果园,从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园的自动化生产线到广元山区的核桃种植基地,一幅以质量为笔、以产业为纸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巴蜀大地交出亮眼“质量答卷”--连续两年在中央质量考核中获评A级。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发布质量强省领军企业培育名单45家、质量强市(州)领军企业培育名单348家、质量强县(市、区)领军企业培育名单660家;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31个,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223个;两个县(区)纳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7个县(市、区)纳入市场监管总局百城质量提升活动;54个产品荣获“天府名品”品牌标识授权;累计表彰天府质量奖56个;全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累计惠及企业近85万家次,为企业降低成本超4.6亿元......
这份亮眼的“质量答卷”,是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全面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锚定“集成化、综合化、协同化”方向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以“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为抓手,以品牌培育建设赋能,形成“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要素融合”的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全国质量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样本”。
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构建“三化”质量服务体系
质量基础设施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底座””。四川以“集成化、综合化、协同化”为方向,整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服务。
2025年四川省“质量月”活动天府名品现场发布
四川省建成全国领先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川质通”平台,集成检验检测、计量校准、标准查询、认证咨询等18大类服务板块,同步纳入信用修复、知识产权、特种设备、碳计量等资源,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企业需求一键提交、服务机构智能匹配、服务过程全程追溯”。
四川省线下同步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重点产业园区,实现“线上需求、线下落地”。眉山“园易检”服务中心创新“检验检测大量下沉园区”模式,共享1320台(套)检测设备,为园区企业提供锂电、晶硅光伏等领域8400余个检测参数“零距离”检测服务。绵阳科技城新区服务中心整合军工与科技资源,解决智能机器人产业链61项质量技术难题。达州市“万市兴”平台、成都高新区“统一服务门户”整合企业登记、质量监管、知识产权等功能,实现“一次提交、多部门联办”。广安川渝高竹新区建成川渝首个跨省域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中心,创新“巡诊+会诊+坐诊”模式,为企业解决质量问题200余个。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凯一行到广安调研市场监管和质量发展工作
四川省还大力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协同发展,建成国家质检中心33个,获得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2500余家;建设运行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4个,保存国家基准、副基准36项,成立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四川),推进11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量传源体系覆盖率达95%;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42项,主导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10余项。
质量强企:从“标杆引领”到“雁阵齐飞”
企业是质量强省的“主角”。四川省采取“梯队培育、数字赋能、融资支持”方式,持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让“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四川省制定《质量强省领军企业培育细则》,建立省、市、县三级梯次培育清单,目前已发布质量强企案例13个。其中,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飞集团)成功入选国家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成为四川省企业质量建设的标杆。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冲击国家级质量荣誉,指导五粮液等5家组织积极申报我国质量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并成功进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建议名单,全面启动第三届四川省天府质量奖推荐评选工作,持续打造高端区域质量品牌,推动形成质量领军企业“雁阵”梯队,有力彰显四川企业质量硬实力。
四川省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四川省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以企业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为重点,指导和帮助企业应用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和相关模块,促进质量管理数字化意识和水平提升,驱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协同和质量创新生态优化,推动质量管理从“人工检测”向“智能管控”跨越。截至目前,四川省培育全球“灯塔工厂”3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5家,一批质量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在天府之国活力呈现。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川省推广质量融资增信,将质量要素转化为融资“信用凭证”。全省推广“质量贷”“标准贷”等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200亿元,帮助650余家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内江市深入推进“甜城质量贷”,累计推送企业6413户次,获授信企业266户,累计授信42.83亿元,发放贷款共计25.32亿元。这一做法被推荐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全国宣传素材。成都市金堂县推出“质量增信+”融资产品,将5类40项质量要素嵌入银行授信流程,发放贷款160余笔,总金额11.27亿元,惠及80余家企业。
质量强链:三维协同推动“全域突破”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专章部署“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明确“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印发《质量基础设施助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九条措施》,明确聚焦“15+N”重点产业链,整合省、市、县三级部门和企业力量,推进实施一批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制定一批强链工作具体举措,解决一批产业链供应链上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质量共性问题,点线面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点上突破,推进关键环节质量攻关。今年以来,四川省针对49个重点产业领域“一链一策”制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绘制质量图谱42份,形成质量问题清单277份,实施重点质量技术攻关项目104个。全省1800余家企业、121家科研院所参与质量攻关,解决质量问题223个,突破一批重大质量技术瓶颈。四川省印制电路板产业领域攻克新型环氧树脂组合物的最终分子设计和加工工艺,有效解决覆铜板质量不稳定问题,覆铜板本地配套率由原来不足2%提升至15.8%;钒钛产业领域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航空领域超软海绵钛迈入“领跑者”行列。
线上联动,推动全链条质量协同升级。四川省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将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纳入全产业链共同质量管理体系,沿产业链明确质量指标与要求,推动先进质量文化、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等向产业链延伸。中小型燃机产业领域探索“产业生态集群发展”新模式,“链主”企业联动链上企业,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共享共建,实施技术升级、质量帮扶、基建强化、人才培育、检测提升等行动,编制《中小型燃机企业供应商能力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开展39家核心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诊断评价,举办质量管理数字化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2600余人,链上中小供应商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优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升级。
面上提升,培育引领性质量产业集群。四川省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今年以来,四川省新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31个,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低空航空器产业领域中大中型无人机产业规模全国领先,聚集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200余家,形成以成都、自贡、绵阳等地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地。能领域聚集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建成东方能、厚普能装备等氢能产业园区,推动建成国家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推出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罐等系列重点产品,形成覆盖氢气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
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歼20
质量强县:以“县域质量”夯实“全域质量”
县域是建设质量强省的“毛细血管”。四川省制定《质量强县(区)培育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育清单,推动县域走“一县一业、一县一特色”的质量发展路径。目前,该省已发布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案例10个,其中成都市新都区、泸州市江阳区被纳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宜宾市翠屏区、成都市温江区、资阳市雁江区、广安市华蓥市、成都市新都区、德阳市绵竹市成功入选市场监管总局百城质量提升活动,成为县域质量提升的标杆典范。
县域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特色”。宜宾市翠屏区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双挂帅”机制,投入4亿元质量强区建设资金,支持五粮液实施全产业链一体化质量管理,制定128项质量标准,优质白酒年产量突破20万吨;支持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带动20余家企业开展质量攻关,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德阳市绵竹市构建白酒产业质量标准体系,2024年白酒产值突破300亿元,增长15%。
县域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服务下沉”。四川省推动质量服务向乡镇、园区延伸,解决“基层企业找服务难、找专家难”问题。成都市温江区年度预算300余万元用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站式”线下服务中心,创新将企业首席质量官纳入地方人才目录。
县域质量发展的趋势是“生态融合”。四川省推动质量提升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广元市朝天区建成朝天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朝天核桃”品牌价值达53.32亿元。阿坝州川县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电解槽技改项目,年节约用电6300万千瓦时,节约成本4.2亿元。
品牌赋能:多维发力擦亮四川品牌名片
近年来,四川省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措施,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立足全省优势特色构建品牌矩阵、树立“天府”形象、强化品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构建以“天府名品”为主体,特色优势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为支撑的品牌培育机制,授权54个产品使用“天府名品”品牌标识。四川省做亮“天府粮仓”“天府菜油”等高品质农产品名片,建成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特色产业集群,拥有299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标准打造“里安逸”消费品牌,培育建成40个“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入选中华老字号品牌57个,数量居中西部首位。擦亮“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天府之国”“安逸四川”四大国际旅游名片,全省5A级景区18个、居全国第3位。全省累计培育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21个,评选表彰天府质量奖56个,获奖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成为四川质量实践的示范标杆,助力企业品牌建设、传播现代质量理念。
支持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商标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商标品牌。四川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强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保护,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刑案证据为基础通过民事诉讼获偿6.58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维权纪录。举办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世界川菜大会、成渝美食工业博览会以及“川行天下”系列经贸促进活动,精心组织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加大“四川造”产品和品牌推广力度,让“爱上四川造、优选四川货、消费在巴蜀、投资到天府”的效应更加显著。
下一步,四川省将以“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重点推进5项工作:强化企业质量能力建设,实现重点产业链首席质量官全覆盖;深化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绘制质量图谱,突破共性问题;打造质量强县示范标杆,重点培育10个省级质量强县,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质量基础扎实、群众满意度高”的县域质量发展模式;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适配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川质通”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持续提升“四川造”产品(服务)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展望未来,四川省将继续以质量为钥,激活全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质量创新策源地和发展示范区,为质量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G50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