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哪吒闹海与标准化实践

来源:学习标准化 时间:2025-02-17

《哪吒闹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IP,通过电影、动画及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产业实践中推动了标准化工作的探索与突破。以下从电影工业化、文旅融合、技术标准及跨产业协同等角度,分析其与标准化工作的关联及启示:

一、电影工业化中的标准化实践

(一)全产业链协作的工业化模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成熟。影片集结了全国20余家顶尖动画公司、60多个团队及数千名动画人,形成分工明确的协作体系。例如,特效制作由原力动画、深海十月等公司分工完成,场景设计则结合了不同团队的专长(如《深海》团队的水墨粒子技术)。这种协作模式体现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分工规范、技术接口统一等,为后续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二)技术标准的创新与应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升级,如“动态水墨渲染引擎”专利技术,将传统水墨美学融入3D动画,重构了东海龙宫的视觉体系。此外,百万妖兽场景的特效制作中,团队严格遵循物理规律(如大物体运动速度细节把控),形成技术操作规范。这些实践为动画特效技术标准化提供了参考。

二、文旅产业的IP开发与标准化服务

(一)文化IP的标准化转化。多地借“哪吒闹海”IP打造文旅项目,如天津陈塘庄的哪吒主题非遗游、四川宜宾的哪吒行宫等。此类开发需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文化元素的可视化与体验化,例如统一设计主题景点、餐饮套餐(如“混天绫拌海草”)及文创产品,形成可复制的文旅服务模式。

(二)服务质量与品牌管理的标准化。专家指出,文旅项目需通过优质服务留住游客,而非依赖简单的景点堆砌。例如,宜宾翠屏山景区通过哪吒文化体验馆、民俗活动(如“告龙迎水”仪式)等,构建沉浸式服务标准,提升游客体验。这种标准化服务流程的探索,有助于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

三、跨产业协同与标准输出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哪吒模式”。哪吒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代表,通过技术标准化推动全球化布局。其“山海”“云河”整车平台及智能化技术,已形成专利3514项(含国际专利),并在东南亚市场建立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的标准化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出海”。这种“一车出海,全链协同”的模式,为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提供了范例。

(二)文化IP与产业标准的融合创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IP价值被延伸至汽车、文旅等多个领域,形成跨产业协同效应。例如,哪吒汽车以“科技平权”理念推动产品标准化,使低价位车型具备高端技术体验,契合电影中“反抗命运”的主题。这种文化内核与产业标准的结合,增强了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四、标准化体系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一)行业标准的统一性与人才储备。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展现了工业化潜力,但中国动画产业仍面临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技术短板等问题。例如,多数中小制作团队缺乏统一的技术流程规范,导致作品质量参差。未来需加快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如特效渲染、资产复用等),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二)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争夺。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需通过“哪吒模式”输出技术标准,例如推动充电接口、智能驾驶等标准国际化,打破欧美主导的现有格局。同时,文化IP的全球传播(如电影票房破百亿)为中国文化标准(如东方美学表达)的国际认可奠定基础。

《哪吒闹海》IP多元发展,既是文化创新的成果,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场域。从电影工业的分工协作到文旅服务的流程规范,从技术专利的自主研发到跨产业标准的协同输出,标准化已成为推动文化IP价值最大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路径。未来,通过深化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国际话语权,中国有望在文化、科技与产业融合中实现更高维度的突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