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超充技术和设施规模化产业化质量基础提升。研制超级充电设施计量检测技术规范,建立超充量值溯源标准,发布《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了电动车辆和供电设备质量和可靠性,有效防范充电过程人身电击和电气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研制建立充电设施远程计量系统,开发线下充电桩检测平台,接入充电桩16万台,通过远程计量方式在深圳试点应用,每年可减少充电桩计量检定政府投入资金6928万元。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与质量提升。建立动力电池安全监测、缺陷评估技术体系,制定了涵盖动力电池的设计、选材、制造、封装、运输、存储、安装、应用、回收、缺陷召回与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动力电池安全与质量提升标准体系,解决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健康及质量管理难题。研制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填补了锂离子电池生产关键过程管控和半成品过程检测标准空白,锂离子电池单体缺陷等级从ppm(百万分之一)级降低至ppb(十亿分之一)级。研制的动力电池缺陷调查与召回技术规范,解决了在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事故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缺失问题,支撑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缺陷调查2次,涉及车辆约13万台。
氢燃料电池及氢储运装备质量提升。通过研制氢能产业链“用、加、运、储、制”环节亟需的国际国家标准、计量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评价规则,有效满足了氢能产业链燃料电池及氢高效安全储运领域的产品生产、仪器计量、测试评价等关键技术需求,促进我国氢燃料电池及氢储运装备等关键装备国产率提升至85%,也为我国参与涉氢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互认互通奠定了重要基础。
面形轮廓等计量检测装置质量标准提升。研制成功轮廓校准装置、现场高温S型热电偶标准测温装置、热膨胀系数材料标准装置、X射线小角散射测量装置、光学元件面形测量装置与X射线无损检测仪计量标准器等一系列计量标准装置,完成了激光干涉仪等3项校准规范的立项并撰写了征求意见稿。研制了几何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研究并制造高压数字驱动单元高速串行接口检测等关键仪器,实现了重要领域高端检测技术自主可控。
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化应用及质量提升。制定汽车芯片检测审查认证相关标准,编制汽车芯片适配的可靠性质量认证测试审查体系,推进汽车芯片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发布中国首个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填补了国内汽车芯片质量认证体系的空白,打破了美国AEC-Q100系列检测方法的垄断。一汽、东风、长安等12家国内头部整车企业将该技术体系作为供应链管理要求,陆续验证国产汽车芯片近20款,目前市场规模近20亿元。
量子信息产业检验检测与质量标准提升。研制了一批量子信息领域亟需的国家标准,建立了支撑量子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计量装置,解决了量子通信QKD与PQC融合架构复杂、融合应用多样等难题,为量子通信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检测验收提供了技术依据,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逐步形成。开展基于北斗、卫星双向和光纤的3种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交叉验证,解决了长基线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能力缺乏验证手段和评价方法等问题,研制4.2K温度计量装置,有力支撑了国产低温温度计性能评价和产业化发展。
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件质量提升。制定了工业移动重载机器人、人工智能预训练模型等国家标准,以及温度传感器国家级计量校准规范,建立了工业机器人整机检验检测体系和安全认证实施规则。推动中国机器人CR认证,大幅提升国产机器人关键性能,谐波减速器传动效率平均提升7%,空程平均提升42%,传动误差平均提升40%,获证企业已超过300余家,覆盖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主要产区,有力推动了国产机器人进口替代,预计全行业成本降低10亿元。
AMOLED显示NQI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及质量提升。主导制定IEC国际标准《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 第6-7部分:屏下功能光学特性测试方法》,为OLED屏下功能光学特性测试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研制柔性显示器件额定值和特性等相关国家标准,为柔性显示器件产品评价提供技术支撑。聚焦关键量值极端、综合、在线、动态参数等校准方法缺失问题,成功研制高稳定性能力验证比对样品,实现亮度和色品坐标的高效量值传递,保障了产业实验室显示屏色度值测量结果的可靠,实现AMOLED显示器件颜色质量控制精度提升10倍。建立显示产品安全性能、可靠性认证规则,加力培育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
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终端质量提升。制定LED显示屏术语和定义、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光学和光电参数测试方法等相关国家标准,建立了新型显示产业所需的标准测量装置,以及覆盖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产品、零部件的认证体系及质量分级认证体系。发布实施的LCD显示彩膜用彩色光刻胶性能测试方法,解决了因评价方法缺失导致国产彩色光刻胶验证公认度不高、导入周期过长的问题,推进新型显示用关键材料国产化率从13%提升至60%,偏光片核心供应商材料上线不良率下降60%,全行业材料品质成本下降约1亿元。
高端科研仪器计量评测及应用质量提升。制定高端科研仪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以及国产仪器计量测试评价规范,建立了首批高端仪器装备计量测试评价装置,使我国首次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密标尺,实现了对原子力显微镜、原子钟等高端仪器装备关键指标项目的精准量化验证,填补了多个测量体系空白,将大幅加快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