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发展探析

来源:质量基础设施公众号 时间:2024-10-28

质量基础设施是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形成的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针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从三个方面作了专门部署,并以专栏的形式设定了“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工程”,足以体现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近年来,温岭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知晓率和使用率不高、技术支撑结构性和均衡性失调、服务能力综合性和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和不足,制约产业发展。本文拟以温岭为例,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总结其在助推产业质量提升、增强创新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的更优路径,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温岭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高标准建设服务平台

聚焦温岭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以高水平、高质量、高要求的“三高”标准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实行质量服务一站式集成。全市已建成泵与电机、工量刃具、鞋类3个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其中泵与电机服务平台入选全省30个“一站式”服务案例,并成功获评首批省级示范点。同时建成11个产品质量赋能小站,集成标准宣贯、帮扶指导、检验检测等功能,将服务延伸至小微园区,打通企业帮扶“最后一公里”。

image.png

(泵与电机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二)大力度强化检测支撑

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各类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布局。截至2024年9月,全市拥有26家检验检测机构,为各行业提供检测服务;拥有13家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其中投资3.2亿元建设的国家水泵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通过市场监管总局验收,能力范围包括水泵、电机、压缩机等15大类产品、330个标准、237个检测对象、3300多个参数,“全链式”服务泵企转型升级。

image.png

(鞋类检测机构)

(三)高站位推动标准引领

全市共有各类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70个,其中国家级9个;累计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548项、“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83项,其中制订全国首个《泵用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标准空白。在全国首创镇级标准创新贡献奖,构建国家、省、市、县、镇五级创奖培育体系,指导六个工业强镇设立政府质量奖和标准创新贡献奖。

(四)全方位推动认证推广

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认证认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属性作用,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品质认证,提升质量认证供给水平。截至2024年9月,全市共有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1378家、证书2149张;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民宿服务认证企业(组织)20家、证书64张;拥有“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72家、证书95张,数量居台州第一。

二、质量基础设施赋能产业发展做法及成效

(一)软硬兼施,提高产品抽检效能

设立专项资金,提升抽检硬实力。如支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完成C级标准改造,4轮扩项后食品检测能力达811个项目,远超监督性抽检监测参数覆盖面85%。建强抽检队伍,提升抽检“软实力”。通过讲座、现场抽样指导等方式对基层所开展技能培训,并配备抽样IPAD、便携式打印机、样品暂存冰箱各18台,便携样品保存箱27台,抽样工作车辆14辆,极大提升基层抽检能力。从2022年抽检情况来看,全市共实施计量器具强制检定30427台件,开展食品定量抽检4531批次,开展泵与电机、鞋类等产品监督抽检407批次,不合格产品均按要求核查处置,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和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集聚要素,促进产业质量提升

根据特色产业,全面打通浙江质量在线、浙里检、一站式平台自助服务机等平台通道,搭建泵与电机、工量刃具等特色产业质量提升数字化场景应用模块,集成产业相关质量政策,标准筛选查询,“浙品码”赋码服务,“质量门诊”等应用,引入质量管家,提供线上线下咨询服务,全方位解决企业需求。如泵与电机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国家水泵质检中心(筹)为依托,合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截至2024年9月,已推动40名质量管家、12名质量特派员入库,培训企业首席质量官超200人,累计服务泵与电机企业189家,解决质量问题245个,泵与电机企业质量损失率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助企降损增效逾6500万元。

image.png

(专家质量帮扶)

(三)强化协作,攻克质量技术难题

共享检验检测机构技术人才资源,强化企业内功修炼,与中国计量大学质量管理团队、江苏大学流体机械温岭研究院等开展紧密合作,为企业配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品牌服务资源,催化企业质量管理升级。以泵与电机产业为例,已先后开展了低碳节能型冷凝管道泵、小功率泵用永磁电机及驱动器等24个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为企业解决40多个实际个性需求问题,实现产值转化近3亿元。如某泵企在质量帮扶团队的牵头助力下,成功研发低碳节能型冷凝管道泵产品,该新型节能管道泵产品的工作效率可增加5%以上,能耗降低8%以上,预计为企业增加年产值约2000万元。

(四)数实融合,加速企业创新提能

打造泵阀产业大脑,现已上线水泵远程检测、高效水力模型等16个企业侧应用、“四链提升”等4个政府侧应用,完成手机移动端15个应用开发上线,实现水泵产业业务、数据、系统“三贯通”。截至2023年底,泵业产业链图谱已梳理全域产业节点209个,收录全国企业67490家、泵业人才21029人、国内外技术专利21656项。高效水力模型应用已完成30套水力模型的开发,可节约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本,研发周期缩短10%以上。

(五)广设载体,营造质量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一站式服务平台等载体,开展《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品字标”等质量标杆企业宣传与推介,辐射带动更多企业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同时,依托国家质检水泵中心、食药检测中心等机构,免费开放水泵检测、电机检测、水质检测等实验室,供企业免费使用实验室环境设施和检测仪器设备等资源,提供线上预约服务,累计开放实验室472次。在“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时期,开展食药检测进校园、小小质检员等活动,强化宣传,全面营造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质量基础设施知晓率和使用率不高

一方面,质量基础设施对于大多数企业和群众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哪些属于质量基础设施、如何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等相关的宣传还比较欠缺,导致其在社会层面、企业层面、群众层面知晓度普遍较低,对企业质量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机构点位布局及操作便捷性等问题,质量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如温岭泵与电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服务流程相对繁琐,需要通过企业登陆、线上下单委托、机构确认订单、企业录入送样、机构确认送样,最后流转到实验室业务系统,流转过于复杂。而企业普遍习惯寻找线下服务,大多数的线上服务是前台工作人员代为操作或寻求中介机构帮助操作完成的,“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难以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二)质量技术支撑结构性和均衡性失调

质量基础设施存在“重工业、轻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以温岭为例,全市服务业在经济占比比重日益增加,2022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3.08亿元,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3%,成为推动温岭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是服务业领域的质量基础设施落后于工业。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标准44项,均为工业标准;温岭目前拥有品字标企业74家,其中72家为“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其他2家分别为“品字标浙江农产”“品字标浙江服务”企业。

(三)质量服务能力综合性和专业性不强

标准方面,温岭尚无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质量基础设施规范体系话语权不足,标准供给能力不足。检验检测方面,服务机构“小散弱”问题突出,具有较强技术水平、品牌价值和公信力知名机构不多,市内检验检测机构服务区域基本限于该市或者台州市内,且业务较为单一,主要以产品委托检验或者计量校准单项业务为主,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计量方面,计量服务能力不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不平衡,先进测量技术和计量手段发展不足,新型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能力不够。

(四)质量保障体系维护度和完善度不够

资金保障力度有待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投入大、风险高,一些新兴产业集聚园区或者数控机床等特色产业,缺少相应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且对于国家水泵质检中心这类公益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而言,平台实验室设备数量多、投资体量大,设备的校准维护和折旧、人员的教育培训、科研的投入等都需要保障资金,来维护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经费支持力度有限,导致服务平台的项目建设推进较难。人员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一站式”服务的内容覆盖面广,需要配备知识面广、技术能力强的综合人才,目前配套人员服务能力尚需加强,且部分检测机构人才吸引力不足,没有配备必要的检测人员和设备,相关素质能力培训较少,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及对策

(一)全面统筹协调,构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议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工作任务,积极融入当地市政府各类专项规划、意见办法、产业政策及目标责任制考核中,逐项推进落实。加强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转型,支持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实验室开放共享。同时,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开展有特色、贴近群众生活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全民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行业质量建设,推进质量共治。

(二)优化服务机制,增强质量基础服务效能

合理优化布局,打造一批标准化、数字化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实现重点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平台服务全覆盖。完善质量服务体系,整合“行政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主动靠前服务打造小微园区质量赋能小站,有效延伸“一站式”服务半径。同时,深入推进质量强企千百行动,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重大质量技术需求和“卡脖子”核心技术,开展关键质量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质量管理升级。

(三)补齐技术短板,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制度,建设企业标准总师队伍,组建一批标准创新联合体和标准化技术组织。支持服务企业参与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制定和推行高标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在商贸、旅游、养老、教育、体育、家政等服务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提高行业话语权。加强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计量技术服务保障能力。

(四)推进人才建设,强化质量综合服务能力

加大标准化、检验检测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推动机构、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依托江苏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温岭),携手共建集检验检测、教学培训、技术研发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检学研”合作平台。深化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合作培训或订单式培养制度,构建机构和企业技术人才供给的源头培养体系。强化机构技术人员培训,举办各类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育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领域专业人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