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四川质量强链“王牌案例”出炉!快看这些产业如何链动筑牢高地

来源:天府记市 时间:2025-10-24

近年来,四川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多个重点产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搭建、精准帮扶等举措,在实践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质量强链典型范例。这些案例覆盖氢能、低空经济、钒钛、中小型燃机、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涉及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多个市(州),既立足各地产业特色破解发展痛点,又在标准制定、技术攻关、质量管控、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都市氢能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发布全国首个《氢能产业标准与专利融合发展白皮书》,制(修)订17项国家标准,攻克《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膜电极性能测试规范》等行业空白标准,建成国内首个电解水制氢核心部件工业级检测平台(彭州绿氢中心),开展电解水制氢核心部件检测、高压标准瓶检测等氢能检测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贡市低空经济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推行“双链主+链员”模式,推动60余户重点企业协同配套,实现产业与标准化、品牌培育融合,加快从“传统通航、作业、飞行培训”等应用场景向“农林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多场景拓展,建成国家级功能平台9个,质量服务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个工作日,攻克关键技术12项,获得专利177项。

攀枝花市钒钛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统筹35个部门、5个区(县)共同推进,对钒钛全产业链157家上下游企业开展质量诊断,投入7000万元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省钒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制定国际标准2项,获批立项和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8项,面向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1000余家次,氧化钒回收率提升0.63个百分点,超软海绵钛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德阳市中小型燃机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探索“产业生态集群发展”新模式,建立5G+AI质量管控平台,对39家中小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诊断,编制《中小型燃机企业供应商能力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组织培训30项次,突破15项关键制造技术,大螺栓螺纹咬死发生率降低至2.5%,铸件毛坯质量不合格品数量较上年度同期下降25%,链上中小供应商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优化”的质管模式升级。

绵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投资约19亿元设立40个机器人项目,成立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电磁兼容性(EMC)实验室,新建复合材料中试研发平台,发布《绵阳市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地图》,服务企业5269家次,帮助企业开展质量检测和‌可靠性试验1300余次、协调解决质量问题67个,助力人形机器人步态控制领域取得关键性成果,商用清洁机器人出口美国市场。

广元市铝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投入1600万元建设省铝基新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攻关突破铝材厚度精密控制技术,参与制定《绿电铝交易与评价导则》等团体标准,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汽车行业16949体系认证等权威资质,构建起从“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绿色循环再生铝”的完整产业链,铝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18亿元,同比增长28%,走出了传统铝产业绿色高效与循环创新的质量发展典范。

广安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创新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与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质量强链联盟签署《质量提升帮扶合作备忘录》,建成川渝高竹新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服务企业700余家次、解决质量问题200余个、减免各类费用50余万元,培训企业管理人员900余名,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研发、模具设计、零部件制造、专用车整车总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达州市玄武岩纤维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构建“标准引领+检测支撑+创新驱动”三位一体的质量强链新模式,主导制定行业标准2项、发布团体标准2项,填补我国化工领域玄武岩纤维产品技术规范空白。投入800余万元,建设省级玄武岩纤维重点实验室。实施核心技术攻关,累计获得206项专利、28项科研项目成果。指导企业改进工艺、引入原料均质化与智能控制系统,产品性能更加稳定且能耗降低约30%。

巴中市通江银耳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实施“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巡诊帮扶+品牌共建”区块融合行动,发布地方(企业)标准12项。建成通江银耳生物实验室、李玉院士通江银耳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对28家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质量巡诊帮扶,解决质量问题14个。推动76家企业规范使用注册商标、22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家企业通过有机产品认证,银耳综合产值达35亿元,品牌价值达96.61亿元。

甘孜州牦牛产业质量强链项目

image.png

打造“圣洁甘孜”“亚克甘孜”区域品牌,制定牦牛全产业链“入市指导合规指南”,完成国家级、省级农业(牦牛)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牦牛产业相关行业标准1项、州级地方标准26项,对65家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质量帮扶,解决质量问题59个,助力牦牛产业辐射全产业链总产值增幅45.74%达75.18亿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