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开展“助企引智”服务工作;重庆市实施质量领军企业“春笋”培育计划;辽宁省启动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行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北京市部署9项专项行动,打造“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新模式;广东省聚焦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15项质量强链重大项目;天津市支持12条重点产业链,开展1160多项质量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投入1000万元,支持15个市县开展强市强县创新试点;四川省分级建立质量强县梯次培育清单;陕西省实施“三强”(强企强链强县)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强企强链强县一体推进,为增强区域质量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
2024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落地落实工作,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的系统集成和融合应用,部署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3项重点工作,从点、线、面3个层次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务实成效和标志性成果。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落实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安排,深入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行动,充分发挥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到了有力有效有感,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建设呈现新气象。
质量强企 助企做大做强
上海市聚焦以质取胜,把握质量强企新任务新要求;围绕“三个结合(结合质量奖工作、结合质量强链工作、结合质量强企工作)”,点上突破、线上联动、面上协同,发挥质量强企系统集成优势;坚持“三个突出(突出先进引领、突出首创探索、突出惠企利民)”,巩固深化质量强企工作成效。
宁夏回族自治区强化统筹协调,带着责任下沉,打造惠企助企新路径;强化创新驱动,紧盯问题攻关,点燃助企促企新引擎;强化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发展活力,开拓暖企护企新航道;强化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筑牢兴企强企新支撑。
上海、宁夏两地开展质量强企行动所取得的成绩,是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行动,为企业提供质量帮扶,带动更多企业重视质量、提升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缩影。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是质量发展的主体。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开展质量强企行动,专门召开全国质量强企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出台《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导则》,大力培育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聚焦信息通信、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引导和支持,引领带动广大企业坚定不移走以质取胜发展道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行动,深入开展质量强企培育和质量助企帮扶,助企做大做强,推动质量强国建设向纵深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引导24.5万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培训企业质量管理人员52万人次,帮助解决质量共性技术问题11.5万个,帮扶企业60余万家,形成质量品牌集群1000多个。
一大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也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坚持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质量强企的创新之道。
小米集团产业协同助力质量提升,以技术创新引领智能生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和技术创新是小米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产品、技术、产业之间相互赋能、持续开放,用产业协同驱动质量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坚守质量,传承创新,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该公司坚持“精雕细琢,百年品质”的质量理念,“安全建桥,建安全桥”的安全理念,“绿色建桥,建绿色桥”的绿色低碳理念,践行“质量终身负责制”承诺,创新“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选标杆、育标杆、树标杆、学标杆,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建立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带动引领更多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提高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质量强链 支撑建圈强链
市场监管总局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目前已立项33项国家标准、16项计量技术规范,23项计量装置、11项标准物质进入实质研制阶段,34项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规范完成设计,51项阶段性研究成果投入试点应用。
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确定各地质量强链项目,坚持“一链一策、因链施策”。一大批“卡脖子”的质量问题相继得到突破——江苏省新型半导体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针对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无法校准的问题,联合研制氧化铟锡(ITO)标准物质,攻克量值溯源难题,让每台设备检测成本下降87.5%;西藏自治区成功攻克高海拔地区汽油辛烷值、柴油十六烷值检测不准的技术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一大批产业链质量显著提升——上海市航空航天材料产业链主企业解决了复杂镁合金构件内部缺陷修复合格率低的瓶颈,复杂镁合金构件合格率由30%提升至85%以上;海南省产业发展乘势提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2%。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场监管总局深入推进质量强链工作:2024年1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质量强链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下,设立质量强链专项;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项目管理办法,启动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召开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发布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
在市场监管总局党组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分类施策,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质量对产业建圈强链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福建、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强链工作,高位推动,善用“有形之手”,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
陕西、贵州、安徽等地多个部门联合出台方案;青海、吉林、山西等地“一链一策”制定产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质量协同共进、联动提升、聚合发展,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工作,加快建设质量强省。
河南、江西、青海等地以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湖北、重庆、天津等地因地制宜,创新做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出台质量提升工作方案,部署推进952个质量强链项目,2087家链主企业、18万家链员企业、2952家赋能机构参与,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889个。
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绘制质量图谱717份,编制质量问题清单7424份,聚焦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实施重点攻关项目3176个,解决质量问题14391个,已初步构建质量强链工作新格局。
质量强县 赋能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从制度设计、基础支撑、品牌赋能3个方面入手,大力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现全省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质量工作3次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近3年来,湖南省先后对30个县(市、区)质量工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长沙市长沙县、岳阳市云溪区、永州市祁阳市等一大批质量强县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省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坚持全域开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推出20个质量强县工作典型,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质量治理创新模式,以质量支撑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质量强国建设的“山东篇章”。
湘鲁两省积极推动质量强县(区、镇)建设,是响应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的探索实践。
郡县治,天下安。市场监管总局专门部署开展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召开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出台《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以县域为抓手,鼓励各县、区、镇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要素优势,制定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增强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县域之“质”,筑强国之“基”。
各地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质量强县培育建设良好局面。
福建省晋江市是“晋江经验”的实践源生地,是全国民营经济主要发轫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晋江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质量立市”战略。如今,晋江市深耕质量,笃行奋进,把质量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出一条以质取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先后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称号和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激励。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坚持党政主导,高效协同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强化全链带动,高标准建设产业生态圈;聚焦特色优势,高水平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奏响质量强区主旋律,以质量强区建设铸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质量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监管总局已推动超过1200个城市实施质量强县战略,首批将580个城市纳入培育库,建设质量强县数字化服务平台,采集质量数据8.4万多条,为城市精准“质量画像”提供支撑,以质量强县(区、镇)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完成《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探索新路径、采取新举措,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工作走深走实,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以“质优”积蓄发展新动能,打造强劲增长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